Bokeh 如何控制 Bokeh 图表中各元素的 z-order
在本文中,我们将介绍如何使用 Bokeh 控制 Bokeh 图表中各元素的绘制顺序(z-order)。Bokeh 是一个交互式可视化库,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绘图工具,可以轻松创建各种图表和可视化效果。
阅读更多:Bokeh 教程
什么是 z-order?
在绘图中,z-order 是指图表中各元素的绘制顺序。对于 Bokeh 图表来说,z-order 决定了哪个元素将在另一个元素之上或之下进行绘制。默认情况下,Bokeh 按照元素添加的顺序绘制图表,后添加的元素会覆盖先添加的元素。但是,有时候我们可能希望改变某些元素的绘制顺序,以实现更好的可视化效果。
如何控制 z-order?
Bokeh 提供了多种方法来控制图表中各元素的 z-order。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:
使用 layer()
方法
Bokeh 提供了 layer()
方法,可以将多个图层叠加在一起,并通过 z_index
参数来控制各个图层的绘制顺序。
示例代码如下:
from bokeh.plotting import figure, show
p = figure()
# 添加第一个图层
p.circle([1, 2, 3], [1, 2, 3], size=10, color="red")
# 添加第二个图层
p.circle([2, 3, 4], [2, 3, 4], size=10, color="blue")
# 通过 z_index 参数控制绘制顺序
p.layer("above")
show(p)
在上面的示例中,首先添加了一个红色的圆形图层,然后添加了一个蓝色的圆形图层。通过 layer()
方法将图层叠加在一起,并通过 z_index
参数设置 above
,表示第二个图层在第一个图层之上进行绘制。
使用 underlay()
方法
除了 layer()
方法外,Bokeh 还提供了 underlay()
方法,可以将图层放在其他图层之下。使用方法与 layer()
类似,只需设置 z_index
参数为 below
。
示例代码如下:
from bokeh.plotting import figure, show
p = figure()
# 添加第一个图层
p.circle([1, 2, 3], [1, 2, 3], size=10, color="red")
# 添加第二个图层
p.circle([2, 3, 4], [2, 3, 4], size=10, color="blue")
# 通过 z_index 参数控制绘制顺序
p.underlay("below")
show(p)
在上面的示例中,通过 underlay()
方法将第二个图层放在第一个图层之下进行绘制。
使用 lower()
和 raise()
方法
另一种控制 z-order 的方法是使用 lower()
和 raise()
方法。这两个方法可以分别将某个元素移到最底层或最顶层,从而改变其绘制顺序。
示例代码如下:
from bokeh.plotting import figure, show
p = figure()
# 添加第一个图层
p.circle([1, 2, 3], [1, 2, 3], size=10, color="red")
# 添加第二个图层
p.circle([2, 3, 4], [2, 3, 4], size=10, color="blue")
# 将第一个图层移到最底层
p.lower()
show(p)
在上面的示例中,首先添加了一个红色的圆形图层,然后添加了一个蓝色的圆形图层。通过 lower()
方法将第一个图层移到最底层。这样,第二个图层会覆盖第一个图层。
总结
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 Bokeh 控制 Bokeh 图表中各元素的 z-order。通过使用 layer()
和 underlay()
方法可以将图层叠加在一起,并通过设置 z_index
参数来控制绘制顺序。另外,还可以使用 lower()
和 raise()
方法将某个元素移到最底层或最顶层。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更灵活的可视化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