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ython 为什么 (-6) is -6 = False
在本文中,我们将介绍为什么在Python中判断-6和-6的相等性会返回False的原因。首先,让我们来了解一下Python中的对象和内存分配机制。
阅读更多:Python 教程
对象和内存分配机制
在Python中,一切皆为对象。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唯一标识符、类型和值。对象的标识符用于唯一标识一个对象,对象的类型决定了对象可以执行哪些操作,对象的值则是该对象的具体数据。
在Python中,为了提高内存的利用率,对于小整数(-5到256之间的整数),解释器会进行内存复用,即使用同一块内存来存储相同的整数值。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省内存空间,同时也提高了整数比较的速度。
对象复用和对象等值性判断
由于Python对小整数进行了对象复用,因此对于范围在-5到256之间的整数,在不同的地方使用相同的整数值,它们的标识符将是相同的。例如,对于两个整数a和b,如果它们的值都在-5到256之间,那么它们的标识符将相同。
对于整数的等值性判断,Python使用的是is
和==
两个运算符。其中,is
运算符判断两个对象的标识符是否相同,即它们是否引用了同一个对象;而==
运算符判断两个对象的值是否相同,即它们是否包含相同的数据。
解析 (-6) is -6 = False
根据上述介绍,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在Python中判断(-6) is -6
会返回False。这是因为对于整数-6,它的值在-5到256之间,Python会对其进行对象复用,使用同一块内存存储。但是,由于()
的优先级更高,(-6)
表示将整数-6进行一次运算,并以它的负数形式表示。
因此,在(-6) is -6
的判断中,实际上对比的是-6
的负数形式的对象和整数-6的对象的地址。由于这是两个不同的对象,因此它们的标识符是不同的,所以判断结果为False。
>>> (-6) is -6
False
另一方面,如果我们使用==
运算符进行等值性判断,则会返回True,因为==
运算符判断的是对象的值是否相同。
>>> (-6) == -6
True
总结
在Python中,对于范围在-5到256之间的整数,解释器进行了对象复用,即使用同一块内存来存储相同的整数值。但是,由于(-6)
表示将整数-6进行负数运算,因此在(-6) is -6
的判断中,实际对比的是两个不同对象的地址,返回结果为False。而使用==
运算符进行等值性判断时,会比较对象的值,返回结果为True。这是因为对象复用只影响对象的标识符,而不会影响对象的值。使用is
运算符判断对象的值是否相同,需要格外注意这种特殊情况的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