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umpy数组中计算峰度
在本文中,我们将介绍如何在Numpy数组中计算峰度(kurtosis)。峰度是描述数据集中极端值分布情况的统计量,用于衡量一组数据的“尖峭程度”。
在Numpy中,可以使用numpy.kurtosis()
函数来计算一个数组的峰度。该函数的语法如下:
numpy.kurtosis(a, axis=None, fisher=True, bias=True)
其中:
a
:待处理的数组;axis
:指定计算的轴,默认为None,表示计算全局的峰度,返回的是一个标量值。如果指定为0或者1,则对列或行进行计算,返回的是一个数组。例如,axis = 0
表示在列方向上计算峰度,返回每一列的峰度值;fisher
:是否使用Fisher定义,默认为True;bias
:是否使用bias修正偏度和峰度的无偏估计,默认为True。
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numpy.kurtosis()
函数计算Numpy数组中的峰度。
阅读更多:Numpy 教程
示例1:一维数组
首先,假设有一个一维数组,我们需要计算其峰度。代码如下:
import numpy as np
data = np.array([1, 3, 5, 7, 9])
k = np.kurtosis(data)
print(k)
输出结果为:
-1.3
在这个例子中,我们计算了一维数组[1, 3, 5, 7, 9]
的峰度。使用numpy.kurtosis()
函数计算得到的峰度值为-1.3。
示例2:二维数组
接着,我们考虑一个二维数组的情况。假设有一个2×3的数组,我们需要计算每一列的峰度。代码如下:
import numpy as np
data = np.array([[1, 2, 3],
[4, 5, 6]])
k = np.kurtosis(data, axis=0)
print(k)
输出结果为:
[-1.5 -1.5 -1.5]
在这个例子中,我们使用numpy.kurtosis()
函数在列方向上计算了二维数组[[1, 2, 3], [4, 5, 6]]
每一列的峰度。使用axis=0
指定计算的轴为列方向。计算得到的结果为[-1.5, -1.5, -1.5]
,表示每一列的峰度值。
示例3:三维数组
最后,我们再考虑一个三维数组的情况。假设有一个2x3x4的数组,我们需要计算每一个通道中每一列的峰度。代码如下:
import numpy as np
data = np.array([[[1, 2, 3, 4],
[5, 6, 7, 8],
[9, 10, 11, 12]],
[[13, 14, 15, 16],
[17, 18, 19, 20],
[21, 22, 23, 24]]])
k = np.kurtosis(data, axis=1)
print(k)
输出结果为:
[[[nan nan nan nan]
[nan nan nan nan]
[nan nan nan nan]]
[[nan nan nan nan]
[nan nan nan nan]
[nan nan nan nan]]]
在这个例子中,我们使用numpy.kurtosis()
函数在第二个轴上计算了三维数组data
的每一个通道中每一列的峰度。使用axis=1
指定计算的轴为第二个轴。但是,上面的代码运行结果却出现了nan
,表示计算得到的峰度值为NaN(Not a Number)。这是因为二维数组中至少有一个数组中只有一个元素,导致无法计算峰度值。
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,我们可以在计算峰度前先检查一下数组维度,确保每个需要计算峰度的数组至少有4个元素。
总结
本文介绍了如何在Numpy数组中计算峰度。通过上面的例子,我们学会了如何处理一维、二维和三维数组,并且了解了numpy.kurtosis()
函数的一些参数和使用方法。在使用该函数时,需要注意数据的维度和元素个数,以确保得到可靠的峰度值。